掃墓不同的習俗

○○三 陳彥蓁

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叫作民族掃墓節,每年的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要去祭掃祖墓,以示不忘本。

  清明掃墓可分為兩種儀式,一是﹁掛紙﹂,一是﹁培墓﹂。﹁掛紙﹂在台灣習俗中,稱做﹁壓墓紙﹂,相傳是從前高祖李淵未得意時,流落他鄉,很久都沒回家,直到被封為唐公後,才回到故鄉。不幸的是,他母親已去逝多年,被葬在亂葬崗之中。高祖遍尋不著母親的墓,便將紙錢撕成帛,迎風散去,忽見一張帛紙飄掛在一座土墳上,怎麼也吹不去,唐高祖就這樣找到了母親的墳墓。後世的人就在墳上掛紙帛,表示子孫已祭拜過祖墳。

  ﹁培墓﹂其實就是俗稱的掃墓,意謂修墓與祭拜。祭拜時,就在墓前供奉牲醴︵三牲或五牲︶,或十二色菜蔬和粿類,作為祭品。祭品擺好後,先向后土祭拜,然後再燒香拜祖墳。收供品離開前,將雞蛋或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﹁脫殼﹂;另外,將麵粿和紅龜粿分給當地小孩吃,稱為﹁捐墓粿﹂,意味著﹁祖德流芳﹂。回家後,還要再祭拜祖先靈牌,然後一家圍食供祭拜過的粿類。

  清明掃墓是由來甚古的民俗遺風,它代表著慎終追遠的意義,透過掃墓向祖先聊表孝思,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節日,我們更該將這莊嚴的習俗,傳承下去,發揚光大。